11月22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财经教育分会指导,上外贤达商学院承办的“数融智汇,科教并进”数智财经学术融合研讨会在虹口校区成功举行。技术支持单位包括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中国策马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百智享科技有限公司。会议聚焦“人工智能+财经教育”“数字经济与金融科技创新”“绿色金融与ESG治理”等前沿议题,旨在面向国家数字经济发展与教育数字化战略需求,汇聚学界业界力量,推动数智财经领域的理论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产教融合实践同向发力、协同提升。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数智技术赋能财经教育转型展开深入研讨,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强化数据思维与专业能力融合培养。

当前,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深度嵌入金融体系运行与治理过程,财经教育与科研正处在从“技术增量”走向“系统重构”的关键窗口期。民办高校如何在新赛道上实现学科特色凝练、科研组织升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既是自身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课题,也是服务区域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的重要使命。本次研讨会由上外贤达商学院韩景倜院长、金融科技学科带头人应益荣教授牵头组织并主持。以需求为牵引、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主旨报告+圆桌研讨”的高水平组织方式,力图形成可落地的学术共识与行动方案。

上外贤达商学院韩景倜教授

上外贤达商学院金融科技学科带头人应益荣
开幕式上,学校与学院领导在致辞中指出,面向智能时代的财经教育必须坚持“战略对接—学科交叉—应用牵引”三位一体:一方面要把AI素养与数据能力嵌入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推动教学从“知识传授”转向“智能赋能下的问题解决”;另一方面要以有组织科研为抓手,持续孵化贴近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的研究方向,主动参与数字经济治理、绿色金融转型和金融科技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建构。

上外贤达副校长季萍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财经教育分会副秘书长李海龙先生系统梳理了新时代高等财经教育改革的趋势与重点任务。他指出,财经教育改革正外显为“AI驱动的教学范式变化”和“数字化背景下的学科交叉重组”,学会将持续推出国家级财经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与师资培训项目,推动高校教师提升AI素养与科研数字能力,在国家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形成财经教育的中国方案。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财经教育分会副秘书长李海龙
围绕AI与财经教育融合创新,上海财经大学AI财经开发与服务中心张立文教授介绍了“匡时财经教育大模型2.0”的平台化成果与应用图景,重点展示其在财经知识图谱构建、智能问答与案例生成、教学质量监测、学术研究辅助等场景的升级路径。报告强调,大模型技术正推动财经教育从单点工具应用迈向“教—学—研—管”一体化智能生态,为高校打造新一代财经教育基础设施提供了可复制范式。

上海财经大学AI财经开发与服务中心张立文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毛杰副教授以“AI金融前沿领域的研究范式和方法演进”为题,结合中国股市资产定价研究,分享贝叶斯学习等智能方法在复杂不确定性刻画中的优势与实践路径,指出AI方法正在成为金融研究新的“底层语言”,未来高质量成果将越来越依赖数据驱动、模型迭代与跨学科理论解释的深度融合。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毛杰副教授
在绿色金融与治理现代化议题上,策马集团张丽女士从产业视角出发,剖析AI重构绿色金融风险管理的核心逻辑,指出绿色金融发展面临标准协同、智能合规识别、多语言信息对齐和复合型人才供给等多重挑战,并提出以“AI工具链+治理流程再造+校企协同育人”推动风险管理智能化、精细化、可追溯化。

策马集团董事长张丽女士
商学院韩景倜教授随后分享了基于AI的ESG评估决策研究进展,围绕RWA等数字技术对ESG评价体系的赋能机制进行阐释,指出数字化资产映射与智能评估正在推动ESG治理由“经验判断”转向“可量化、可验证、可动态更新”的新阶段,为高校开展绿色金融与可持续治理研究提供新的方法装置与问题空间。

上外贤达商学院韩景倜教授
聚焦教师科研能力提升与成果产出,上海大学董有德教授以国贸、国商研究为例,拆解C刊论文从选题锚定、理论嵌入、数据策略到投稿表达的关键链条,强调“问题意识+方法创新+理论贡献”的三元共振是高水平成果的核心标准。

上海大学董有德教授
上海大学尹应凯教授指出,“十五五”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期,面临诸多挑战。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硕士点建设上,应推进职普融通等教育协同创新,加强基础、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拆除四堵墙,从时间、空间、价值三维度优化人才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需求 。

上海大学尹应凯教授
上海海事大学肖光年教授进一步就期刊论文写作、国际对话表达与投稿策略作专题辅导,帮助青年教师提升学术表达的规范性、可发表性和国际可见度。

上海海事大学肖光年教授
上海电力大学赵文会教授围绕青年教师科研成长路径,分享社科项目申报的选题逻辑、结构设计与论证要点,提出要在博士研究基础上形成“持续研究线”,以真实问题、真实数据与真实场景提升项目竞争力。

上海电力大学赵文会教授
圆桌论坛环节,多位来自沪上高校与行业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数智财经前沿趋势与民办高校创新突破”展开深入研讨,就数字经济研究的关键命题、AI赋能科研的可行路径、跨校跨界协同机制与青年教师成长生态建设等议题形成了建设性建议,为学院后续科研组织和学科布局提供了可操作的抓手。

此次研讨会既是一次高密度的前沿学术交流,也是商学院推进“数智财经”专业集群建设、打造有组织科研体系、提升教师科研产出的系统性举措。更重要的是,它在学院发展坐标中具有明确的战略指向:一是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与区域产业需求,持续将“大模型+金融科技”“数字经济治理”“绿色金融与ESG”锚定为学院科研与课程改革的核心方向,形成稳定可持续的研究共同体;二是以科研能力提升为牵引,构建“选题孵化—团队协作—项目申报—论文产出—教学转化”的闭环机制,把高水平学术产出转化为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供给;三是深化产教融合与校际协同,通过与高水平高校、行业头部机构的常态化合作,推动联合研究、联合课程与联合实践平台建设,提升学院在数智财经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与社会服务力。
面向未来,商学院将以本次研讨会为新的起点,坚持“数智赋能、交叉创新、开放协同”的发展路线,持续汇聚学界业界资源,推进数智财经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和科研体系一体化升级,努力在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与中国特色财经教育创新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为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数字经济高地建设贡献“贤达商学院”的智慧与力量。
